来源:滁州市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0-05-10 12:02:56 浏览:2885次
内容摘要:全椒县把太平桥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建设成一个太平文化园,改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条件,传承了历史文脉,融入了现代民众生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 键 词:利用 设施 传承文脉
全椒县“走太平”民俗又称“正月十六走太平”,是第一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历史长河中的全椒县太平桥,千百年来体现着生动的生活实践;寄托着老百姓追思先贤的思想情感;守望着对祖先崇拜的精神家园;传播着以人为本、崇德向善的为民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太平民俗的历史起源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建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西汉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扬州刺吏部。三国时先属吴,后属魏,历史沿革中大都属滁州管辖。全椒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可谓是千年古县,大儒之乡。
古籍中就有许多关于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记载。
明代,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姥姥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明代,陆伸《走三桥词》: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清代,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晚清,冯文洵《竹枝词》: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
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四风土志》: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上,取祓除不祥之意,(<荆楚岁时记>名曰"走百病")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
走太平古为淮河以南地区共有民俗,多地现已消亡,唯全椒县走太平传承至今,是与一个民间故事分不开的。
民间传说东汉初年,彭城人(今徐州一带)刘平出任全椒长。恰逢荒年,刘平把朝廷拨给建城专款用于救济灾民,将原城墙缩小为三里小城墙。就是由“城包街”变成了“街包城”,县城被市肆包围,成为古代建城一奇怪现象。因此被罢官押解京城砍头。全椒百姓感念其恩德,倾城相送到城东小桥之上,挥泪而别。此日恰为正月十六日,以后每逢此日,全椒百姓必到此桥头焚香燃竹,纪念刘平,渐渐衍化为一大民俗。也许是全椒百姓的诉福,刘平押到京城后,得大臣钟离意的帮助而免于处死,还被推荐荣任宗正一职。名载《汉书》的刘平,清代以来就被全椒百姓作为“太平神”礼敬。
走太平主要内容是“百戏笑场未歇,百味挤地叫卖。焚太平香拜太平神,掷太平钱试太平运,走太平桥祈太平福,坐太平桩求太平嗣”。重头戏是抬太平神巡游,祈祷降福百姓,保佑平安。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县及县域周边四乡八邻,甚至有江浙沪游客,数十万民众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到太平桥上走一趟。那场面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令人震憾。
重建的太平桥再展古韵
太平桥位于县城东襄河之上,原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在此造橹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太平桥”。历史记载曾多次修理或重建。由于走太平的影响不断扩大,原来的小桥已无力承载逐年增加走太平桥的人数,全椒县政府十分重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民生活,使其在保护传承活动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1年,全椒县政府斥资在原址重建太平桥。该桥为三跨廊桥,跨径101米,桥宽16米,中间桥面8.8米,两侧廊道3.6米。桥两头建四角重檐亭4座,檐下悬挂“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匾额。桥势若长虹卧波,虽是现代建筑,但保持历史风格,充满古典意韵。
太平桥北广场建有太平井、太平阁。南广场为太平文化广场,建有贺橹楼 、民俗展示馆、太平牌坊、照壁、雕塑,古色古香的文化馆、图书馆和太平文化一条街。太平桥往西的襄河岸上,数百米文化长廊,可达吴敬梓纪念馆和吴敬梓故居,文化长廊下儒林外史人物和古代圣贤人物塑像为蒙学文化公园,由此形成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太平文化园区,太平桥重获新生,再展古韵。
传承实践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体现
走太平民俗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传统,随着历史演变皆已消亡,唯全椒县民众坚守。一方面反映出千年古县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反映出全椒民众崇尚清廉、拥戴爱民清官的愿望,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
为了传承历史文脉,满足民众的心愿和走太平人数逐年增加的需要,全椒县政府决定拆除老桥,在原址重建太平桥。而老桥一带是黄金地段,全椒县政府没有把它卖给开发商盖高楼,而是斥巨资,重建太平桥,打造太平文化园。土地、规划、城建、文化、地方志等相关部门,上下疏通,多方协调,出谋划策。邀请东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专家,以太平桥为主体,以传承历史文脉为主线,从整体上制定走太平民俗文化发展规划。
设施建设与文化发展融合。走太平民俗的本义是走太平、祛百病。与历史故事紧密联系后,增强了走太平的历史厚重感。追思为民办好事的古人先贤,是全椒民众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其故事性、文学性饱满,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化部门以太平文化为主题,每年在太平文化广场举办民间歌舞、民间花灯、传统戏曲等各类文艺比赛、文艺展演50多场。每年举办太平民俗文化节有多项活动。去年编创了一台黄梅戏《县官刘平》向社会公演,反响强烈。太平文化展现了全椒县地方人文魅力和文化优势,传承了全椒县历史文脉,提高了全椒县的知名度。走太平民俗文化旅游节,获评安徽省十大文化品牌,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整体规划与百姓生活融合。整体规划时就考虑到老百姓实际生活的需求,设计了一条最符合全椒老百姓祈愿太平心理的行走路线:从保留有打铁、编织、食品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全椒老街,走积玉桥(汉代)进入袁家湾老街,走红栏桥(宋代)到太平文化街,进入太平文化广场,经贺橹阁走上太平桥,沿数百米长的文化长廊、蒙学公园,即可到达吴敬梓纪念馆、吴敬梓故居。这条观光路线,现在已成为市民步行健身的最佳路线。
历史文化与观光旅游融合。历史文化知识是中国旅游的核心之一,将历史文化融入旅游规划之中,能发挥对国民教育的作用,充分展现历史文化的优势,必将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全椒县政府充分认识到走太平文化活动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意义,为彰显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思想,培养国民奋发有为、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知恩报本的民族精神,利用全椒文化资源、利用太平文化设施,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旅游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在重建太平桥之初,就考虑到将全椒县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儒林外史》与走太平民俗融入规划建设之中,建设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带。
旅游事业发展必定为地方提供持续的经济效益,为此,全椒县成立了走太平民俗文化研究会;邀请民俗文化专家、经济学者进行“全椒民俗文化开发”课题研究;组织全椒农副产品展销;举办大型走太平文化活动等。走太平活动前后三天近50万人次的参与,又是即将春耕时节,也就成为农资商贸交流平台,商贾云集,各行各业生意火红。这个期间,全椒县政府安排招商引资活动,增加了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的经济含量。
观光旅游与生态环境融合。全椒县政府没有把黄金地段卖给开发商盖高楼,而是斥巨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设施,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也纳入统一规划。
宽阔的太平文化广场,可供游玩,亦可举行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太平文化园及其景观带已成为婚纱摄影、田园风景的摄影基地。太平桥南、北的荷花塘与桥下的襄河相通,游船可以自由出入。规划的旅游线路,沿途有地方特色人文景观,文化长廊和蒙学公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国学内容丰富,可游玩,可健身,同时亦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实践后的思考
利用太平桥建设太平文化园的实践,引起一些议论,一曰:
小桥改大桥,旧桥改新桥,改变了原貌,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原真性的原则。二曰:现在的走太平活动经贸商事多了,民俗文化少了,失去了往日的氛围。笔者以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许多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朽设施,这些设施或是在历史发展中变化,或是在战争中毁坏,有的彻底消失。而尚存的设施经过重修扩建为现代生活所利用,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实例比比皆是:
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古为学府胜地,是读书人的文化遗产,历史鼎盛时,全国有各类书院至少7500所以上。
曲阜孔庙、各地文庙等,古为庙学合一,是具有民众精神领袖崇高地位之设施,清末时,仅文庙有1800座之多。
一城山水诗画,千年古镇瓷都。数万巨匠、村村窑火,继承瓷艺,传承文脉。官窑制度在景德镇延续了七百多年。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积累、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民间文化中的旧俗,也是多次更新变异后传承下来,这种吐故纳新中的传承,并非陈陈相因。新旧民俗的更迭和盛衰消失是客观规律,但其民俗本身内涵是相对稳定的。经贸商事增多,是市场经济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现象的变化,不会轻易改变一个民族文化基因、民族文化根本的。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传统文化发掘的深度。全椒县太平桥风雨中在襄河岸上、在民众心里屹立千年。全椒县政府晓达民意,巨资打造全椒民众的精神家园,满足了民愿,美化了环境,带动了旅游,发展了经济,扩大了外宣,传播了国学,传承了历史文脉。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变是真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附的设施,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工具或建筑物,深层次看是中华文化沃土,是经受历史检验,为民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反映中华民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代表当时社会审美情趣,具有很明显的引导教化作用,有助于维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全椒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建设,让当地民众广泛参与、共同传承历史文脉,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展现魅力,服务社会,发挥着传承中华文明历史文脉无可替代的作用。